补齐县城短板弱项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
首页 > 要闻 > 正文

补齐县城短板弱项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

来源:安徽日报 2022-05-17 11:35:19

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迎来顶层设计。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》指出,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,尊重县城发展规律,统筹县城生产、生活、生态、安全需要,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,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、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。

县城在城镇体系中处于重要一环,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。数据显示,2021年底,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.1亿人。其中,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30%,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%。发挥好县城“城尾乡头”衔接作用,既利当前、又利长远。从短期看,有利于拉动投资、促进消费、推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,从中长期看,有利于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、提升人民幸福感。

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。人口流失,却是大多数县城绕不开的问题。年来,一些县城片面强调规模扩张而忽视产业发展、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公共服务质量、追求“大、新、洋”而忽视城市质量内涵,导致设施落后、产业乏力、联结城乡功能薄弱、发展后劲不足,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。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,不能为了城镇而城镇。了解公众需求,积极作出回应,才能引来人、留住人、造福人。如何更好践行“以人为核心”理念,补齐县城短板弱项,成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答题。

稳产业、促就业。尽管县城数量大、类型多,发展路径各不相同,但产业始终是县城建设发展的根基。产业连着就业,也是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,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岗位和收入增长减缓甚至下降,难以支撑农民就城镇化,亟需以优势产业带动就业。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、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、就业容量大的产业,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,促进产业转型升级,增强产业对经济支撑能力。同时,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县城建设,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,实现资源优化配置。

强服务、增福祉。城镇化的过程是配套公共产品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。从实践看,大部分县城需要的不是高标准化、大城市化,而是与经济发展水、人口收入水相对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。环境基础设施不达标,县城生态环境、居民身体健康都会受到影响。公共服务不健全,民生福祉难以有效保障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必须抓住县城这个着力点,完善医疗卫生体系、扩大教育资源供给、发展养老托育服务、优化文化体育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,吸引人的聚集、满足人的需要,保障居民获得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。

提内涵、优环境。不同县城有不同的基础、背景、环境和发展条件。若按以往模式照抄照搬、盲目建设,很容易“百县一貌”“千城一面”,导致县城新居民“水土不服”。新型城镇化强调围绕人的居住需求,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,立足资源功能定位,传承城市文脉与城市记忆,凸显自身特色。不仅要防止盲目高强度高密度建设、防止摊大饼式无序蔓延,而且要严格保护耕地,严守生态保护红线、城镇开发边界。蓝天碧水与县城要素浑然一体,文化历史与县城空间相互交融,居民生活与县城精神内涵相得益彰,城市因人更具活力、人因城市更加幸福,这才是“以人为核心”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的应有之义。

同协作、共发展。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,不可能“一条腿走路”,而要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。只有打破二元结构,形成城乡优势互补、利益整合、共存共荣、良互动局面,才能满足人的需求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。不能以牺牲农村发展来谋求城镇进步,一方面要增强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,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,另一方面提高政策协同,打通要素流动渠道,为农民进城落户消除后顾之忧。充分发挥县城“城尾乡头”作用,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,为县城发展添动力,为城乡融合发展持续赋能,让城乡居民共享美好生活。

一子落,全盘活。破难题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,因地制宜提升县城发展质量,让人人安其居、畅其行、乐其业,新型城镇化这盘大棋一定能走得活、走得稳。(韩小乔)

热图推荐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@ 2008-2017 www.xinxuanze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
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 联系QQ: 954 29 18 82 @qq.com  新闻投诉:185 0386 7539

版权所有: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